-->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創辦于2005年4月,前身為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2013年4月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普通本科高校,更為現名,舉辦者為上海市教委財務與資產管理事務中心、復旦大學、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上海報業集團等6家國有企事業單位。2008年,學校獲教育部批準實行提前自主招生,成為全國民辦高校中首批獲此資格的高校之一。201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學校“藝術與設計”學科位居全世界51—100名段,辦學20年先后5次進入排名榜單,彰顯學科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從一紙藍圖,到如今的藝術校園,學校走出了一條守正創新、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
學校校園空間占地近50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47.2萬冊,電子圖書8.2萬余冊,電子數據庫16個。建有專業工作室和實驗室188個,教學實習實踐基地77個,建有設施先進的數字化和人工智能中心、實訓管理中心、藝術館和室內外體育場館,為師生提供優良的教學、創作與實踐環境。
學校以創意為核心,藝術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為特色,緊密對接文化產業發展與社會需求,開展高質量教學工作。現設有5個二級學院,20個藝術類專業,涵蓋設計、美術、戲劇與影視、音樂與舞蹈和工商管理等5個專業大類。目前共有全日制本科生5000余名。建有視覺傳達設計、工藝美術、環境設計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學校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構建學研產一體化的育人生態,邀請行業專家、相關企業進校園,并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實踐基地,與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博物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知名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建立穩定的合作,形成獨具特色的業界與學界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校堅持精細化管理,以工作坊小班教學模式為主,鼓勵學生和國內外頂尖大師面對面直接交流對話。2025年,學校嘗試推進實施卓越拔尖人才計劃,開設藝術與科技創新實驗班,并面向25級學生首次招生,成為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落實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亮眼實踐。
學校現有教職工400余人,借鑒國際藝術教育的先進經驗,形成“專兼職相結合”的獨特師資隊伍管理與建設模式,吸引了一批高端藝術人才、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教職,也包括上海市千人計劃、東方學者以及東方英才青年、上海市教學名師、上海市育才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等。為推動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學校聘請艾斯林格、黑川雅之、渡堂海、羅伊·阿斯科特、陳家泠、谷文達、劉國松、皮道堅、易中天、李安、曹可凡、毛阿敏、韓紅、李泉等國內外著名藝術家、文化學者和明星名流。學校充分挖掘國際師資資源,每年組織近百場國際工作坊,邀請來自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美國南加州建筑學院、英國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等國際知名藝術院校的教授、大師為學生授課,并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踐演練等環節,聚焦前沿藝術理念或創作技能,展開互動教學。
學校注重人才培養效果,培育成果逐步積累。近三年學生在各類專業比賽和競賽中獲獎1298人,其中國際性獎項46人次、全國性獎項196人次。2023年《“大黔視界,視覺飛揚”——新媒體視域下的紅色文化創新傳播》項目獲全國“挑戰杯”紅色專項特等獎。話劇《駱駝祥子》獲第八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全國共8項,上海唯一);2014年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另有學生獲得迪奧新秀攝影一等獎、全國藝術青年辯論賽冠軍、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一等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海賽區金獎、上海大學生播音主持新人賽金獎等。辦學二十年至今,已經培養了一萬四千余名藝術人才,活躍在上海乃至全國的各項文化藝術活動中,為繁榮文化藝術產業、服務文化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學校持續加強學術與科研建設,厚積文化底蘊,激發學科活力,提升學校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與貢獻價值。近五年,新立項省部級以上縱向項目40項,發表教學、科研論文389篇,出版專著27本、譯著5本,獲得發明專利權2項。學報《上海視覺》繼2023年度再次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集刊(2025-2026)。獲得上海及全國性專業獎項66個,多名教師榮獲國際設計大獎紅點至尊獎、IF金獎等知名獎項,作品入選全國美展等重要展覽;街舞劇場《借東風》入選愛丁堡藝術節。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獲評教育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原“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獲評國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訓基地;工業設計研究中心獲評上海市級設計創新中心。
二十年來,學校扎根上海藝術與科技的沃土,始終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秉承“忠誠、卓越、創新、和諧”校訓,錨定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應用型藝術院校”發展目標,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精”的十六字辦學方針,聚焦服務國家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優化提升辦學條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特色亮點凸顯,學校影響力日益顯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將繼續守正創新,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強素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奮力推進新藝科建設,深度融合科技、藝術和人文教育,加強跨學科、跨專業、跨地域資源整合,構建學研產一體化的育人生態,拓展與全球知名院校的國際合作交流,為培育偉大時代的建設者和追夢人,書寫藝術傳奇。
建校以來,韓正、俞正聲、李嵐清、曾慶紅、陳至立、李鐵映、嚴雋琪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學校,給予親切關懷和肯定。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等各級領導,也大力支持學校建設,指導或協助解決有關問題,有力推動學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