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馬蒂斯的“一生一次”與“一次一生”
倫敦有你想要的一切,它即可以營造出一種氛圍讓人們不分晝夜,盡情地享受生活種的各種樂趣;同樣它也可以在某一角,褪盡一切塵世喧囂繁華,異樣的靜謐與安詳。正如坐落于泰晤士河南岸,與圣保羅大教堂隔岸相望的泰特現代美術館,伴著潮漲潮落的河水,穿越時空的隧道,呈現不同時期的藝術精品,為參觀者帶來一種全身心的空間體驗。
泰特現代美術館“一生一次”主題展
2014年3月17日至9月7日,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亨利•馬蒂斯晚期作品籌辦了主題為“一生一次”的展覽,展出馬蒂斯使用彩色紙和剪刀制作的杰作。野獸派大師馬蒂斯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家,今年正逢馬蒂斯逝世60周年,世界各地的紀念活動絡繹不絕。而泰特的這個展覽破天荒地吸引了56萬多觀眾,成為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展覽。約120件馬蒂斯后期制作的彩色剪紙藝術品第一次集體亮相此次展覽,包括:“The Snail (1953)”、“Memory of Oceania(1953)”以及長約10米的“large composition with mask (1953) 等。

亨利•馬蒂斯,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與畢加索被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
亨利•馬蒂斯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這樣的成功也許不是偶然,吸引觀眾的除了馬蒂斯晚年鮮為人知的精彩的剪紙作品本身,應該還有其作品背后所蘊含的精神。作為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重磅展覽馬蒂斯在1937到1954年間創作的作品,可以說剪紙也是在他逝世前的時候伴隨他的藝術。在生命的最后幾年,由于健康原因,他只能坐在輪椅里或臥床不起,并不能夠繼續繪畫。取而代之的是他開始用紙做實驗,將紙涂以大膽的色彩和裁剪塑形。這項技藝被用在了他的很多著名的作品中,包括《伊卡羅斯》(Icarus,1943)、《藍色裸體》(The Blue Nudes 1952)和《蝸牛》(Snail 1953)。
馬蒂斯獨創彩紙剪貼的繪畫與雕刻形式,調和了形色簡約與純粹平衡的藝術風格,締造一個輝煌年代。本次展覽也成為泰特現代美術館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
馬蒂斯的為藝術轉折的“一次一生”
馬蒂斯早年從事法律事務,23歲一次意外,讓馬蒂斯邂逅了藝術,并一生都在為追求藝術帶來的平和與純粹而努力。
普通的家居、植物、場景......馬蒂斯竭力捕捉美麗、和諧與愉悅的一刻,打造自己的室外桃園、牧歌式生活,在藝術史中,建立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他的每一次創作都讓人深受感動,即便在生命即將離去的晚期,馬蒂斯利用剪紙進一步發展了他繪畫作品中那種裝飾風格的優美韻致,創造了一種神話般的如夢似幻的境界,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明朗而歡快。
現任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國際現代藝術策展人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 Cullinan )說:“這些作品富有非凡的前瞻性,與其說它們是繪畫作品,還不如說它們是當代裝置藝術品或環境藝術品。它們將線條和色彩融入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看更像是一件件雕塑作品。”
一次的轉生,讓馬蒂斯為藝術貢獻出一生的心血,也用他特有的天賦提醒我們沒有比懂得滿懷希望更重要的事情。
文章參考自99藝術網等相關網站,特此鳴謝!
本文由一百一萬編輯整理,版權歸屬原作者,轉載請注明出處。
掃描二維碼,關注一百一萬微信訂閱號!


